Toggle navigation
脑搜
更多
管理我的图片文档
管理我的联系人
话题
注册
登录
标签详情
活着
+ 关联这个标签记录内容
kedoucao
#活着#
电影和小说还是有比较大的差距的,小说讲的故事比电影里悲惨很多,而主角福贵对活着的诠释也更深刻。
电影对那些疯狂和变态的年代给老百姓带来痛苦的讲述,并没有小说写得那么细腻,感觉已经手下留情了很多,不知道当年为什么被禁播。
我觉得我如果退回学生时代,应该看不下去这部作品。
2015-07-27 19:45
已赞(1)
引用
评论
kedoucao
#活着#
今天特意找来电影看。虽然电影没有反映出小说中的很多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,但由葛优、巩俐、郭涛、姜武几位名角讲述的“活着”,也很打动人。张艺谋挺厉害的,大红灯笼高高挂,活着,山楂树之恋这些电影,都是比较苦涩和平淡的故事,但都能吸引人深深的融入到故事里。
zhuo
活着
多年前俺们宿舍里有幸普及了一下这个禁播的电影。电影有多好就不形容了,反正我在当年硬盘空间极其紧张的情况下,一直保留着这个电影。对那个时代包括文革的朴实鲜活呈现,于是被禁了。听说是葛优无数作品中,少数得到自己父亲肯定的一部作品。多年以后回忆那部电影,貌似它给了我一个人生的底线:好好活着。
最近听说这个故事出话剧了。会是什么样呢?
黄渤,火~
2013-05-28 15:45
赞
引用(1)
评论(3)
2015-07-27 19:39
已赞(1)
引用
评论
zhuo
#活着#
作者余华在书中自序写到:我开始意识到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找的是真理,是一种排斥道德判断的真理。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,不是控诉或揭露,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。这里所说的高尚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,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,对善和恶一视同仁,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。
2015-06-26 11:13
已赞(1)
引用
评论
zhuo
#活着#
我觉得一部作品之所以能传递出来更吸引人,让人喜欢的东西,首先是因为其作者本身对这个事的思考深度到了一定高度,所以才能传递出不一样的东西。写作手法、表现方式都是水到渠成的。。。正像《活着》这部作品为什么吸引人,就像作者自序自己说的“不是控诉或揭露……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”。可能其他写文革时期的作品,更多的是控诉和揭露。而《活着》的作者是对那个时代,对生命有理解之后的超然,释然,所以出来的作品才带给了读者不一样的东西,才吸引我们。
2015-06-26 11:13
已赞(1)
引用
评论
kedoucao
#活着#
在朋友圈分享了三本书,有同学对《活着》和余华也是特别喜欢,还推荐了余华其他的作品
附件:
718c83fa208c615f7ad830fd8e9cfbde.jpg
字节
删除
2015-06-26 10:23
赞
引用
评论
kedoucao
#活着#
模糊记得ka里面提过这电影。京东大促刚好看到这本小说,买来一读,真是拿起来就放不下。由于买来的是新版,有好几版自序了,突然感到余华仅用自序,就教会了我很多。
我更多的是从文学本身的角度(而不是故事本身)去读的,感触非常深:伟大的作品反映的是时代;好的文字不是华丽的修饰,而是朴实的内心吐露;揭示寓意最高的境界不是用评论和感慨,而是用叙事。这是自我大学读《飘》之后,最让我心灵震撼的一本书。
2015-06-25 17:58
已赞(1)
引用
评论
zhuo
#活着#
多年前俺们宿舍里有幸普及了一下这个禁播的电影。电影有多好就不形容了,反正我在当年硬盘空间极其紧张的情况下,一直保留着这个电影。对那个时代包括文革的朴实鲜活呈现,于是被禁了。听说是葛优无数作品中,少数得到自己父亲肯定的一部作品。多年以后回忆那部电影,貌似它给了我一个人生的底线:好好活着。
最近听说这个故事出话剧了。会是什么样呢?
黄渤,火~
2013-05-28 15:45
赞
引用(1)
评论(3)